+852 62245291 [email protected]

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11月發表最新的「小學生抑鬱狀況調查」,在14間學校的小三至小六學生當中,整體受訪學生的抑鬱平均值屬於「沒有 / 輕微程度」,惟超過13%受訪學童受抑鬱情緒困擾,即大約每7名小學生,就有1人出現抑鬱徵狀。

另外,有多於兩成小學生經常感到壓力,按年上升5.5%,見3年新高;近一成受訪學生呈嚴重抑鬱徵狀,以本學年約35萬名小學生推算,即全港有超過3.3萬名小學生的抑鬱傾向達到臨床水平。

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業、師生關係,以及家庭與朋輩關係。其中學業壓力最為嚴重,約兩成受訪學童認為「功課太多」,其次為「升中選擇及適應」以及「學業成績未如理想」。調查同時發現,學童的抑鬱情緒與其面對壓力及接納情緒的能力有顯著關聯,能力愈弱,對兒童罹患抑鬱症的影響愈大,風險達四成。

逾半有抑鬱表徵

青協早前公佈的新學年調查發現,本港近四成中學生及大專生自評新學年壓力指數達7分至10分,屬偏高水平,比率按年增加10個百分點。參考美國及台灣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的抑鬱量表,即逾半受訪學生有抑鬱表徵。僅看量表結果,雖未能判斷學童是否已罹患抑鬱症,但有關比率高企仍值得關注。

當面對不快情緒,47%受訪學生會「藏在心裡,扮無事」。至於最想聽到的說話為「如果你有需要,隨時搵我」以及「你唔開心,我陪你吖」;最不想別人給予的回應則為「淨係識喊,有咩用?」

委會集中處理 強化人際關係

1. 政府擬設兒童事務委員會

政府計劃於2018年年中成立「兒童事務委員會」,匯聚相關政策局、部門和長期關心兒童權益的團體,聚焦處理兒童在成長中面對的問題。兒童事務委員會旨在:

1. 在制定有關兒童發展及成長的策略方面,向政府提供意見;

2. 加強整合及理順不同決策局、部門下與兒童有關的政策和措施,以及與諮詢組織協調;

3. 檢討政府和非政府機構與兒童相關的服務,並識別需要改善的地方;

4. 促進聯合國《兒童權利公約》所列明的兒童權利,並鼓勵直接諮詢兒童有關影響他們的事宜;

5. 開展有關兒童事宜的調查和研究;

6. 管理有關推廣和公共教育項目的資助計劃,推動社會相關人士參與,並舉辦其他推廣活動;

7. 制定一個框架以評估其達至願景的程度。兒童事務委員會的主要目標對象建議為14歲以下的兒童,以盡量減少與青年事務委員會(及改組後的青年發展委員會)的工作重疊。

2. 家校可助青少年學懂自處

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建議,家長及學校可在多方面協助青少年學懂與自己相處,以減低焦慮,並強化青少年的人際關係以減低寂寞感。尤其是中四生,他們在「分科」後要面對新的人際關係,加上「選錯科」的疑慮會不時出現,以及學校加緊操練文憑試,令該級別的學生較容易產生壓力。

要預防青少年受情緒困擾,除了家長和教師分別在日常生活及教室內多加留心學童的心理質素,以施加援助外,學生亦應積極參與社交活動,強化人際關係,學懂不苛刻批判自己、不孤立自己,以及避免長期陷於負面態度。

 

轉載自: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17/12/11/ED1712110026.htm